界面新聞記者 | 伍洋宇
界面新聞編輯 | 文姝琪
00后女生張雅培,現(xiàn)在是富士康鄭州園區(qū)一名生產線上的工人。
一年多以前,正值畢業(yè)找工作之際,她聽一名老鄉(xiāng)介紹說,這份工廠工作穩(wěn)定,并且有一定的上升空間。她為此決定加入。
剛入廠的時候,她只是生產線上一名普通的操作員,主要檢查機器質量問題。但領導告訴他們,在這里要抓住機會多學習,并推薦了資產管理相關培訓課程,以及學習系統(tǒng)架設的名額。
經歷多項培訓后,張雅培的工作內容有所變化。她現(xiàn)在在生產現(xiàn)場負責資產管理和耗材分配工作,比從前更加復雜,也更有含金量一些。
張雅培所參與的員工培訓項目主要由富士康與蘋果合作產出。蘋果從2008年起開始在供應商中推行該項目,內容涉及技能、管理等多個維度,具體包括計算機科學、編程、機器人技術等。在富士康,大量工人參與過編程、自動化、生產線線長的相關培訓。
一直以來,蘋果對供應商制造工藝精進與產線效率提升有十分明確的要求,后者需要與其合作優(yōu)化相關產線,一定程度上也涉及人員培訓。
與此同時,學習提升技能對每一位工人而言都十分必要。不僅僅是在富士康,隨著中國制造業(yè)整體轉向數(shù)字化、自動化與智能化,設備管理等技能型員工的需求加大,部分一線工人需要掌握更多技能成為設備的管理者、維護者。
作為全球范圍內的頭部制造企業(yè),富士康是一個代表。工廠不僅加大力度投入智能制造,也對有管理能力的員工需求提升,這突顯了前述員工培訓項目的重要性。在張雅培之外,有更多工人正受益于此。
這其中包括先天殘疾的張小芳,她在鄭州富士康任職15年,逐步從普通產線作業(yè)員晉升為全技員、線長、培訓講師,并在2013年通過學歷提升專案取得本科學歷。
入職4年的袁瑞恒,目前以線長身份管理60余人。他回憶說剛開始做線長的時候,因為自身經驗不足,什么都是靠摸索著來,感覺到很吃力。在參與線組長培訓項目之后,他才漸漸懂得怎么帶新人,如何合理調配崗位。
王亞南,在富士康工作6年,原本僅在治具測試中負責簡單調試工作,三年前參加了機械手職業(yè)技能認證培訓,現(xiàn)擔任自動化線體架設維護工作,負責處理自動化疑難故障,得以從事智能工廠崗位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這批工人可以視為富士康面向未來發(fā)展的關鍵能力儲備。
“富士康鄭州園區(qū)相當于蘋果在華供應商于智能制造發(fā)展上的一個縮影。”Apple亞洲采購及運營管理副總裁崔玉善告訴界面新聞記者。
富士康從2010年起在鄭州投資設廠,該園區(qū)生產線曾見證iPhone 4S的誕生,直至最新的iPhone 16 Pro Max。
十幾代iPhone的產品迭代升級歷程,也是富士康制造技術的進化史。這當中有兩個根本性轉變,一個是生產線從最初的人工作業(yè)配合簡單治具,轉向如今大量導入自動化設備并配備智能化應用;另一個是產線員工的管理重點,從人員管理轉向設備管理及流程優(yōu)化。

目前,富士康鄭州園區(qū)已建有一座熄燈工廠,用于iPhone 16 Pro Max的手機電路板生產。其大幅啟用模塊化設計,可做到存儲、上料、生產、出貨等全流程自動化,并通過智能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對產線進行實時監(jiān)控及反饋。
據界面新聞了解,其生產效率提升了超過100%。
該熄燈工廠已可以做到產線精細化管理,核心系統(tǒng)由富士康與蘋果共同研發(fā)。例如,各類生產數(shù)據和設備異常等信息,會實時推送至工程師手中的移動終端,引導工程師維修。
類似智能生產管理在別處也大幅落地。在富士康鄭州園區(qū)iPhone 16 Pro Max總裝車間,手機的顯示屏、邊框、后蓋、前攝像頭、后攝像頭以及主機板通常在這里完成最后的組裝、測試以及包裝。
車間入口處設有可視化看板大屏,對生產數(shù)據進行實時監(jiān)控,包括良率動態(tài)、物料供應、配件耗材預警監(jiān)控、設備關鍵參數(shù)等等??窗迳线€有人員數(shù)據,可對人員作業(yè)狀況進行掌握。
除了整體智能化改造,蘋果還會與供應商就產線上某個具體環(huán)節(jié)尋求更高效的智能解決方案。

一臺iPhone在打包裝箱前的最后一道工站是打印產品信息。它過去是由一條幾十人構成的流水線進行人工塑料標簽粘貼。經由蘋果與合作伙伴歷時兩年的共同研發(fā),這道工序如今已由一套高精度噴墨打印系統(tǒng)基本獨立自主完成。
崔玉善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,蘋果全球前200家供應商中,有80%在中國建有制造生產的基地,而中國供應商正領導著智能制造的潮流。她透露稱,過去5年,蘋果與供應商在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等方面投入超過200億美元。
作為一家面向全球市場的制造企業(yè),富士康有大量工廠布局在中國。
富士康科技集團事業(yè)群副總經理、鄭州科技園區(qū)產品負責人王雪告訴界面新聞記者,國內供應鏈的一大優(yōu)勢就是人才,智能制造產業(yè)轉型尤其需要人才加持,而國內環(huán)境提供了這一保障。
同時,國內產業(yè)配套也非常完整,無論是原材料生產、模組化制造、智能化裝備生產,還是整機制造,都能夠提供高效順暢的資源銜接。“這不僅節(jié)省了我們的開發(fā)成本,對我們節(jié)約量產時間也有很大幫助。”在此基礎上,他認為本地政府支持及物流交通便捷也提供了關鍵作用。
“基于以上這四點的需求,在國際的整體的供應鏈方面,國內的供應鏈是極具韌性和競爭力的,這也是富士康希望能夠深耕國內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。”王雪說,“我們也希望和蘋果公司一起能夠長期在國內深耕和發(fā)展。”